稈兒高、穗兒長,麥子粒粒飽滿如珠,呈深淺不同的橘黃色,周圍長出細細長長的鋒芒——這是綿陽市農科院選育的綿雜麥1101。前不久,它和綿麥907一起通過國審,這意味著,綿陽雜交小麥將推廣至湖北、甘肅等地,進一步走向全國各地。
這一粒粒珍珠似的小麥,經過農科院小麥研究所10年來的技術攻關選育而成,抗病性好且品質優良,達到了優質中筋小麥標準,適合制作面條、饅頭。
6月7日,一大早,農科院廳市共建作物特色資源創制及應用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有的正在進行品質分析,有的正在進行小麥試驗研究工作最后的“總攻”:脫粒、測產、考種。
研究員杜小英頭戴草帽,此時正埋頭坐在一個小板凳上,面前一張不大的茶幾上擺滿了各種試驗品系,她正在進行籽粒性狀評價。近百袋的試驗材料,根據品種、大小、顆粒飽滿度等信息順序排列,并編上特有的“代碼”。
“研究種子,在外行人看來應該是挺乏味的事。”小麥研究所副所長何員江說,他們這個12人的科研團隊,由小麥育種專家、綿陽市農科院副院長任勇帶領,一干就是數十年。“地里的作物差不多都認識我們。”何員江幽默地說,從組合配制、世代選擇到品系鑒定、比較試驗,再到參加試驗,至少需要8年以上。
而追溯起來,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市農科院便著手開始雜交小麥的選育。
何員江告訴記者,隨著四川小麥主要病害——條銹病生理小種的不斷變化,原有的小麥品種已經喪失了抗性,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為此,團隊思考選育出一批優質高產小麥,突破小麥育種工作“高產品種不優質、優質品種不高產”的技術瓶頸。
懷揣夢想,大家便開始行動。
為了選育優質抗病高產的小麥品種,育種團隊從全國各地搜集優質小麥種質資源,進行大量組合配制。針對小麥株型、抗病、豐產性、熟性等,一株一株去觀察;上百個環節、成千上萬組數據,一項一項地記錄,如此反復。
而由于氣候原因,綿陽的春小麥只能進行一年一季試驗。為了加快育種步伐,小麥研究所科研團隊,便選擇了綿陽-阿壩一年兩代的加代方式,只為育種時間大大縮短。
“在團隊的努力下,一批高產穩產、優質綠色新品種加快推出,”何員江告訴記者,目前,“綿雜麥”品種“群星閃耀”:先后選育全國首個雜交小麥綿陽32、首個多生態區審定的雜交小麥品種綿雜麥168、綿雜麥512、綿雜麥638等多個優秀品種。2000年以來,育成國審品種11個。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健全農民種糧掙錢得利、地方抓糧擔責盡義的機制保障。
在綿陽,除了小麥,種業研發也碩果累累。去年,臺沃種業水稻新品種“泰優粵禾絲苗”和“深兩優粵禾絲苗”分別榮獲省委、省政府首屆“稻香杯”豐收獎一等獎和優質獎,同時作為再生稻新品種實現種植區域、產量雙突破。
“川北地區能種出這個產量的再生稻意義重大,”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背后,是綿陽以企業為主體、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寫照。
一粒種子,關系著中國人的飯碗安全。當前,我市3個國、省種業培育園區全部通過中期評估,國家、省、市三級種業陣型企業發展體系也正在全力構建。該負責人說,將繼續探索從傳統育種向智慧育種轉變的有效路徑,推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為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貢獻綿陽力量。
(綿報融媒記者 李靈越)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