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網絡主播、互聯網營銷師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加強這些勞動群體的權益保障面臨新情況新問題。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
為此,市政協八屆二次會議期間,市政協委員陳仕明提交了個人提案《關于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的建議》。
提案聚焦 新業態勞動者需要“新”保障
據統計,我市加入工會的新就業形態職工會員已超過4.2萬人。
“新就業形態的用工形式和就業方式相對靈活,與之相適應的勞動保障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形成。”市政協委員陳仕明認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勞動關系界定、勞動保障、勞動時長等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方面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及時、充分保障,且存在民主參與不深入、職業發展不通暢等問題。
對此,提案有針對性地提出意見建議。提案建議,加大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政策保障力度,進一步完善勞動關系認定、工作時長、參保繳費等方面的制度規定,構建多層次的政策保障體系。人社、市場監管、交通等部門針對新業態企業勞動用工特點,指導企業依法規范用工,根據行業性質,分類制定監管規則和標準,依法整治新業態用工亂象,對價格、末端派費等問題加強監督檢查。提案還建議,要強化組織保障,重點聚焦新業態領域,集中推動新業態企業依法普遍建立工會組織,最大限度吸引新業態勞動者入會。強化人文關懷,規范做好新業態勞動者服務站點工作。強化素質提升,提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適應城市生活、應對困難壓力、緩解精神負擔的能力。
提案追蹤 打造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網
如何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記者從該提案主辦單位市人社局獲悉,接到提案后,市人社局高度重視,針對提案內容結合綿陽實際深入分析,落實一系列具體措施,及時辦理回復。
“近年來,我們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就業、勞動報酬、休息、勞動安全、職業發展、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權益,”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逐步建立完善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長效機制,推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有所得、病有所醫、傷有所賠、老有所養,織密社會保障網,為新就業形態發展添動力、增活力。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持續推動勞動保障相關政策和制度完善,創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以綿陽市公共實訓基地為核心載體,構建面向城鄉各類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平臺,涵蓋快遞員、大數據分析與應用等10余個新職業(工種)。
不僅如此,構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社會保障體制,在提高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保繳費意識的同時,做好基層快遞網點參加工傷保險工作,落實職業傷害保障制度與職工互助保險待遇。拓展勞動保障公共服務覆蓋范圍,支持勞動者在新業態領域就業創業;做好用工指導服務;加強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優化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待遇提供便捷服務。
我市還建立健全勞動權益維護工作機制,依法處理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爭議,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引導新業態企業自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建立完善行業、區域性和企業爭議調解組織,提高行業、區域和企業解決爭議的能力。在人文關懷方面,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組織建設,營造關心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社會氛圍。
(綿報融媒記者 李靈越)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