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激活“無廢細胞” 打造綠色發展樣本
我市穩步有序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綿陽新聞網訊 10月9日清晨6時,游仙區中醫醫院,醫廢收集轉運工羅師傅正在對醫療廢物進行稱重收取、詳細記錄,經確認后,按規定路線轉運至醫院的醫療廢物暫存間,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分類、分區域放置,最后醫療危廢、可回收物分別交由有資質公司統一轉運、集中處置。
醫廢回收完畢后,羅師傅仔細對暫存間及相關設備進行清潔消毒。同時,通過無線網絡進行數據傳送,為后期提供數據支撐,并將信息接入省級醫療廢物智慧監管平臺。
據了解,全院醫療廢物采用自動稱重電子秤和電子移動掃描槍,充分利用“互聯網+監管”模式,做到定點、定人、定時收集。與此同時,在醫院西門處設置了生活垃圾收集處置點,實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全面分類投放,將“無廢細節”落實在醫院日常運行的方方面面。
建設“無廢城市”,打造城市綠色發展樣本。今年以來,綿陽市各地各部門根據《綿陽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著力推動機關單位、醫院、工廠、鄉村、工地等創建“無廢細胞”。
在涪城區惠科光電,積極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與資源化利用,通過嚴格管控綠色供應商,建設溶劑回收系統、中水回用系統,實現固危廢全過程管控,大幅減少生產原輔料投入與廢物產生。
同時,為減少自來水用量,將工藝設備清洗水分質回收重新制備利用,全廠水資源回收率達84%;為減少輔料投入與廢料產生,該公司設置SRS溶劑回收系統,對剝離液和稀釋劑進行回收處理,有效成分回收率達97%;為進一步規范危險廢物處置,廢物暫存間按廢料性質分類分區存放并建立管理臺賬,委托有資質單位進行處置。
在綿陽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中,“無廢鄉村”的建設也是重中之重。位于游仙區的鹽泉鎮新和村,有9個村民小組,675戶村民以蠶桑種植養殖為主導產業。
2017年,村上啟動了“心歸處、零污染”環境整治活動,倡導“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酵素做一做、健康又快樂”的環境提升理念,運用現有材料,通過酵素制作靈活處理了大量廢棄物。
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的1200畝富硒酵素優質種植水稻田,該村生產的富硒水稻經權威機構檢測,重金屬含量遠低于國家標準,無任何農殘,且每公斤含硒高達860微克。
這是鹽泉鎮新和村的“無廢生態村莊、萬畝酵素良田”項目,也是游仙區建設“無廢城市”打造的一批特色亮點示范項目之一。
“無廢城市”,是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為了更好地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今年全市初步建成212個“無廢細胞”,后期漸次推廣,逐步實現全面覆蓋。(綿報融媒記者 尹秦 實習生 畢楊怡欣)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