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公路宛如舞動的彩帶(視覺綿陽胡宇攝)
綿陽新聞網 仲秋時節,行走在平武山水間,四通八達的農村公路宛如一條條舞動的彩帶,串線成珠、聯網成片、縱橫交錯,把平武的生態環境、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地域風貌連在一起,美不勝收。
平武縣推進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用好”協調發展,“四好路”建設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目前,全縣已建成農村公路1488公里,路網密度達0.25公里每平方公里。一條條通往大山的美麗鄉村路,為群眾增收致富提供了強勁動力,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建好”為基礎,編織一張繁榮網。平武縣圍繞清漪江鄉村康養產業帶、老河溝精品民宿集群、虎牙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示范社區等建設為核心,推動縣域內旅游內環線路網放射狀延伸,打造“四好農村路”示范線110公里。形成農村公路+旅游+地方特色產業+經濟效益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襯托的整體發展格局。如今,在平武縣“四好農村路”的每一條線上,如詩如畫。清漪江流域環線茶香習習、果梅甘爽;涪江流域環線碩果累累,沁人心脾;高山產業環線中
藥材花香葉茂、視野連片。一條條玉帶般的農村公路串村聯社。
以“管好”為手段,奏響一首暢通曲。平武縣率先推行公路路長制,明確各部門、鄉鎮職責,層層落實各級路長責任,不斷優化農村公路管理。全縣11條縣道、23條鄉道、204條村道分別細化了縣級領導擔任總路長、副總路長,鄉鎮領導擔任鄉鎮級路長、村級負責同志擔任村級路長的三級路長制度,不斷提升路長制實效,強化公路、設施、秩序、綠化、亮化。建立“縣有路政員、鄉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三級路產路權管理體系;完善公安交警、交通執法、市場監管等多部門聯合執法的治理體系。同時,創新信息化管理,建立農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平臺,將路長制納入“線上”管理,切實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管理格局。
以“護好”為保障,打造一條精細路。由于地質復雜、氣候極端,晴通雨阻是平武交通的真實寫照,近1500公里的山區農村公路養護任務十分艱巨。為此,平武縣加大了地質洪澇災害搶通保通資金的籌措,充分調動各級力量和資金修復整治損毀農村公路。同時,注重探索農村公路養護可持續化的新路子,采取專群結合的養護方式,制定出臺了《平武縣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建立縣道縣養、鄉道鄉養、村道村養,養護質量與養護經費掛鉤,權責清晰的養護管理機制。建立和完善了政府主導、行業指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養護工作體系,推動農村公路養護信息化、專業化、常態化。
以“用好”為目的,邁向一條康莊道。平武縣堅持城鄉一體、客貨并舉、運郵結合,全面加快完善農村公路運輸服務網絡。著眼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鞏固“金通工程”建設成效。全縣開通農村客運班線33條,建成縣城二級客運站1個、農村客運招呼站牌266個,開行農村客運車輛75臺,建制村班車通達率100%。全縣快遞配送點位52個,郵政配送點位41個,通過整合資源,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快速推進城鄉物流網絡化建設。逐步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物流配送渠道,共同編織覆蓋全縣的農村交通物流網。
以“四好”帶動“全好”,以“一招”求“多效”,以“一業”興“百業”,平武縣“四好農村路”為縣域社會經濟發展堅定了堅實交通基礎。(葉鑫 龍遠培 綿報融媒記者 任露瀟)
編輯:李志 校對:郭成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