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寧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檢查水質情況
江油河流眾多,渠系發達,水資源充沛,特適合發展漁業養殖。近年來,江油市以建設“現代漁業園區”為契機,立足漁業產業發展需求,進一步加大水產養殖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力度,重點在武都、西屏、龍鳳、大堰、永勝等鄉鎮集中連片發展現代漁業,著力提高全市水產養殖質量和效益,促進漁業持續健康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截至目前,江油全市有池塘4.5萬畝,50畝以上標準化魚池5000畝左右;2022年上半年水產品產量8087噸,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3.14億元。
□范靈知 蔣杰 文/圖
科學養殖 打造現代漁業樣板
四川寧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西屏鎮長青村,主要以標準化池塘、流水池、工廠化循環三種模式養殖鱸魚、鱘魚,并培育鱸魚苗。
走進該公司鱘魚養殖產業園,28個長方形水池整齊排列,幾條水渠源源不斷地向水池輸送流水,以維持水池水溫并保障供氧,鱘魚深藏水底,飼養員一把飼料撒向水池,魚群紛紛爭搶覓食。
據介紹,鱸魚苗適宜的生長水溫在23℃左右,室外養殖要在4月中下旬育苗。為解決鱸魚養殖受氣溫制約的問題,該公司引進溶氧控制系統、尾水處理系統、溫控系統,實現了養殖環境可控。“工廠化養殖車間是通過水質處理和循環利用,實現鱸魚苗全年培育、全年上市,從而解決鱸魚越冬和產卵問題,實現養殖戶增產增收。”該公司技術總監田小青介紹。目前,該公司全年出產鱘魚15萬公斤、鱸魚4萬公斤,鱸魚苗400多萬尾,主要銷往成都、綿陽、廣元等地。
近年來,江油依托四川森林雨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寧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漁業養殖龍頭企業,帶動龍鳳、彰明、武都、西屏等鄉鎮發展現代漁業產業,形成了一批標準化、集約化、智能化、清潔化的規模養殖基地,養殖種類涉及鱸魚、鱖魚、鱘魚、淡水銀鱈魚等特種水產品。
為解決養殖用地問題,江油探索引進新型養殖模式——高位池養殖鱸魚、對蝦、黃顙魚等。該養殖模式與傳統挖池養殖不同,它是將養殖池建在地面上,水池多為圓形或圓錐形,一個池可養殖2000多公斤魚,這樣大大節約了土地。目前,江油已在永勝、武都、西屏等鄉鎮建成高位池養殖基地近100畝。
“稻+魚+蝦”一田多用雙豐收
近日,筆者走進永勝鎮永平村,放眼望去,一片片碧綠的水稻隨風搖曳,成群的白鷺在空中飛翔,活蹦亂跳的小龍蝦在稻田里嬉戲,一片稻香蝦壯的豐收景象。
近年來,江油市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稻魚共生生態種養,推進“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生態種養模式,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促進土地生態恢復,真正實現了一田多用雙豐收,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傳統種養要么養蝦,要么種水稻,效益低下,達不到資源綜合利用的目的。稻蝦共生,一舉兩得,稻田里龍蝦脫的殼和排泄物是水稻生長的天然有機肥料,水稻害蟲又是龍蝦的美食,這樣既減少了農藥使用和水土污染,又提高了稻米品質。”永勝鎮晨蕊家庭農場負責人劉華介紹說。
據了解,晨蕊家庭農場發展稻蝦綜合種養110畝,平均畝產值達5000元左右,遠高于傳統種植水稻或單養小龍蝦。每年小龍蝦收獲季,農場還舉行釣蝦、吃蝦、自助燒烤等休閑活動,將鄉村旅游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提升了農業附加值。
稻魚綜合種養帶來的效益有目共睹。近年來,江油結合“魚米之鄉”項目在永勝、大堰、新安等鄉鎮發展以“密植、調水、控肥、減藥”為核心的稻魚綜合種養模式,現已建成稻魚種養面積2萬畝,包括“稻魚”“稻蝦”“稻蟹”“稻蛙”多種模式。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江油已形成了北部山區利用優質冷水資源和優良生態環境,發展大鯢、虹鱒等冷水魚集約化養殖;中部丘陵地區利用塘堰、水庫、冬水田、宜漁稻田等發展稻魚綜合種養;南部地區利用涪江、通口河等水源優勢發展工廠化、集約化流水養殖的現代漁業發展格局。
編輯:李志 校對:郭成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