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收酒麥
近日,在三臺縣斷石鄉飛鳳村,伴隨著隆隆機聲,金黃飽滿的小麥顆粒歸倉。“今年風調雨順,酒麥顆粒飽滿,畝產達到400公斤以上。”該村黨委書記羊衣兵一臉喜悅。
飛鳳村由原大王村、大石村、飛鳳村合并而成。合村并組后,人口也由原來的1400多人,增加到如今的4311人。羊衣兵介紹,兩項改革前,原來的三個村都是經濟薄弱村,由于沒有特色產業支撐,加上地理優勢不明顯,當地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大多靠外出務工。
在認真分析村情,結合區域實際,飛鳳村整合原合作社成立了經濟聯合社,引進農業公司,以“公司+聯合社+農戶”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該村建立統一品種、統一生產、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分成“六統一”糧油產業園區試點,力爭推動撂荒地復墾復種,落實好“藏糧于地”戰略,實現社會增效群眾增收。
“園區首期面積800余畝,其中有100多畝是二臺土以上的撂荒地。”羊衣兵介紹,今年初飛鳳村與農業公司簽訂“代耕代種”協議,協議規定糧油種植全權由公司和村經濟組織合作社負責,糧油收割后,除種子、肥料、種收成本、土地調型開展外,公司每斤提取3分錢,其余全部由入股農民所得,合作社收取大戶糧油補貼30%費用。
村民劉會容把自家的2.5畝地入股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合作社與農業公司聯合進行代耕代種,劉會容當上了“甩手掌柜”,每畝地年收入在1000元以上。看著收割下來的小麥,劉會容說,土地入股合作社就是好,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增加了收入,一舉兩得。
據了解,該村以土地入股的農民有300多戶。“通過村集體經濟股份聯合社+企業+農戶合作模式,在飛鳳村推進糧油產業發展,通過試點示范,村集體經濟、企業、農戶實現三方共贏。”斷石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龍發強表示,針對目前全鄉勞動力外出較多,存在土地無人耕種、土地撂荒等現象,計劃在全鄉推廣這種代耕代種模式,促進農民增收。(劉佳麗 劉玉明 文/圖)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