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智能制造產業園
中國領先的高倍率鋰電池生產線
長虹智慧顯示工廠“5G+工業互聯網”生產線
1958年至2022年,長虹歷經三次轉型,已發展成集消費電子、核心部件等研發與制造為一體的跨國企業集團。目前,長虹圍繞主業上下游價值鏈,在冰箱壓縮機、大數據存儲、軌道交通電源、物聯網模塊等多個產業布局,已誕生近十項中國冠軍甚至世界冠軍,在細分產業演繹“中國驕傲”。
在物聯網時代,面對消費者、行業用戶,長虹銳意進取,正加速轉型發展步伐,不斷攀升發展高度,立志成為“全球領先的物聯網科技企業集團”。
□綿報融媒記者 李橋臻
深化改革
提升經濟效益
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重要支柱、重要基礎。
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新階段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進一步推動國資國企改革走深走實,推動國有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實現國有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
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長虹作為老牌國企,勇立潮頭,全力以赴開拓市場、搶抓機遇、深挖潛力、降本增效,各條生產線“開足馬力”滿負荷運行,以自身良好效益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1年,長虹控股集團發布實施《長虹控股集團公司變革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國有資本投資控股”定位,推動公司由管資產向管資本轉型、由經營管理向投資控股邁進,以“若干上市公司和新興產業”為主的扁平化資本和管理架構規劃形成,進一步提高子公司經營自主性,激發創新發展活力。
長虹以“精簡高效”為思路,厘清了控股公司投融資管理、高端人才培養、戰略牽引、監督協同等核心功能。以“充分授權”為指導,進一步明確對子公司的管控界面,建立了控股公司權力清單。
針對上市、擬上市等的子公司實行差異化管控,讓處在競爭行業的子公司能夠第一時間應對變化、把握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這樣的改革背景下,長虹極其重視傳統產業的再生。長虹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授權經營有效激發傳統產業的團隊活力,持續開展員工持股工作,進一步健全了“風險共擔、利潤共享”的長效激勵機制,推動新能源、愛聯、格潤、華豐等十余家子公司實現內部的再創業。
以長虹能源(長虹新能源)為例。長虹能源主營業務為堿錳環保電池、鋰電池的研發、生產及銷售業務。早期以生產堿性電池起家,2018年通過對鋰電池企業江蘇三杰的股權并購進入圓柱型鋰電池產業,形成“堿電+鋰電”雙核心主業格局。國企改革以來,長虹能源加大骨干員工持股力度,激活團隊活力,經營業績穩步增長。2019年、2020年公司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69.26%、54.59%,2021年凈利潤再創新高,歸母凈利潤2.56億元,同比增長58.19%。
2021年11月25日,長虹能源公開發行融資2.24億元并實現北交所上市,成為四川省在北交所首批上市四家企業之一。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總收入18.07億元,同比增長29.35%。
伴隨改革深入推進,長虹企業制度更加成熟,經濟布局更加優化,創新動能更加澎湃,經濟效益不斷攀升。
改革增活力,創新出效益。今年1-6月,長虹規模收入679.9億元;利潤6.6億元,同比穩步增長;同時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實現兩位數增長。
技術創新
激發最大動能
技術創新是“關鍵變量”,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動能”。2022年7月,長虹AI實驗室撰寫的《一種基于音素建模的文本無關說話人識別》《基于門控卷積融合的時域目標說話人提取網絡》《基于平均意見分數預測網絡的在線會議無參考語音質量評價》三篇技術論文,被全球語音研究領域頂級會議INTERSPEECH收錄,這代表了長虹AI實驗室在語音信號處理領域的科研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是國際學術界對實驗室研究成果的認可。
三篇論文覆蓋了聲紋識別、語音提取和語音質量評價領域,不僅體現了長虹AI實驗室在不同語音任務中積累的技術深度,并且反映了實驗室在語音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技術矩陣。
長虹AI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展華益表示,長虹AI實驗室將不斷探索人工智能前沿技術,引領創新,并持續拓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邊界,加強人工智能產業落地深入化、規模化,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不斷取得突破。
2021年,長虹控股集團發布實施《技術平臺改革方案》,形成了“三個燈塔實驗室+四個創新研發中心+多個外部聯合實驗室”的長虹中央研究院,面向未來前瞻性、共性技術研究和外部科技資源整合的平臺定位更加清晰。
同時,長虹以價值為導向的創新機制不斷健全,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設計總監制等運行機制持續優化,技術團隊長效激勵機制不斷增強,儲能、賦能項目技術成果按一定比例進行利潤分享或技術入股。持續深入推進外向型技術創新合作,與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上海交大、中物院等高校、院所、知名企業開展戰略合作,“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生態鏈不斷完善。
目前,“先進性技術、競爭性技術、技術生態圈”三層技術體系在長虹正逐步構建并夯實。
近年來,長虹控股集團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項目攻堅、重點突破為引領支撐轉型升級。僅2021年全年總投資超50億元,積極推動190余個重大創新項目取得成效。
在工信部2021年物聯網示范項目名單中,長虹“基于自主MEMS的光譜物聯網快速分析技術研發及應用”“‘移動隨訪包’與智慧健康應用示范”兩項目分別列為關鍵技術攻關類、融合應用創新類示范項目,成為國家級示范項目;在工信部2022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名單,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基于數據驅動的數字化工廠建設》項目入選……
此外,長虹在科技創新投入方面穩步增長。
成立“特種陶瓷所企應用技術研發中心”等6個前沿科技創新實驗基地。參與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國省級重點科技創新項目100余項,牽頭申報的國家工信部“四川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區工業互聯網平臺”項目、四川省“新一代智慧家庭系統應用示范工程建設”項目順利完成驗收。突破掌握高精度工業缺陷視覺檢測、超低溫啟動電源系統、高性能硅基負極材料等核心技術30余項,部分領域打破國外壟斷,解決了“卡脖子”問題。去年制修訂國際國家標準40項,“標準引領”“質量強企”建設成果顯著,獲德國紅點獎、PLUSX設計獎、太湖獎等國際國內重點獎項11項。
優化布局
實現產業報國
近年來,長虹持續優化產業布局,在強化智能家電、核心部件、IT服務等成熟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推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創造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智能家電、核心部件、IT服務等成熟產業持續推動智造升級、市場拓展,保持了穩中向好的經營態勢、發揮了壓艙石與頂梁柱作用。
在智能家電板塊,2021年,通過國內優化整合資源、線上線下提質增效、調結構提均價,海外搶抓疫情帶來的機遇,強化歐洲、澳洲等國家市場突破和全球電商平臺運作,全年收入實現穩步增長。其中,海外實現收入同比增長9%,其中品牌業務增速超過17%。
在核心部件板塊,轉型步伐加快,集團外市場能力進一步加強,外銷占比已超60%;其中,長虹華意(全球最大冰箱壓縮機提供商)冰箱壓縮機銷量突破6500萬臺,繼續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場地位,變頻壓縮機首次突破位居全球第一、商用壓縮機位居國內第一。
在IT服務板塊,長虹佳華加快向“云服務商”轉型升級、業務收入增長結構持續優化,增值業務收入占銷售總額超25%,利潤同比增長超過20%,繼續保持國內領先的數據存儲方案提供商“隱形冠軍”地位,被業內評為“IT存儲產品分銷卓越企業”。
長虹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的“增長極”價值逐步凸顯。
在長虹能源工廠,中國西部最大“高倍率圓柱鋰電池”生產基地,8條鋰電池生產線開足馬力,一只只鋰電池成產、組裝、打包完成。長虹能源工廠相關負責人介紹,投產以來,公司提升產能,日產量達150萬只至170萬只,年產能突破5億只,產品廣泛運用于電動工具、吸塵器、園林工具等高倍率細分市場,實現高倍率圓柱電池產能國內領先。
不僅如此,2022年9月,長虹美菱旗下控股子公司中科美菱北交所上市注冊申請獲批。以生物醫療低溫存儲設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為核心,布局生命科學、智慧冷鏈、家庭健康三大業務板塊的中科美菱,堅持科技創新,并以尖端的產品、優質的服務,贏得廣闊的消費市場。
中科美菱登陸北交所后,將成為繼四川長虹、長虹能源、長虹華意、長虹美菱及長虹佳華后,長虹控股集團旗下的第六家上市公司,長虹“資本航母”再添新軍。同時,作為“專精特新”領域企業,上市后,中科美菱有望為長虹體系再造新的產業冠軍。
在計算存儲產業板塊,國產替代能力加強,多款長虹自主研制的天宮服務器和PC產品入圍“信創名錄”,并牽頭承建了全球領先的成都智算中心,助力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
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長虹持續打造標準化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推動完成兩個“突破”,即從傳統生產線向智能物流系統的產品突破、從傳統家電向新能源領域的行業突破,成功實現新能源領域智能物流系統訂單破億元。長虹智能制造項目成功入選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名單。
在持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的同時,長虹進一步推動雙創工作取得新進展。
原型實現及小批量試制平臺完成建設,跨境孵化器、產業園等各類“雙創基地”加快建設,一體化、全流程解決方案能力水平持續提升,目前累計服務企業數達4萬余家、孵化團隊290余家;涵蓋天使-創投-并購完整生態的“雙創基金”持續完善,為創業企業提供“一站式”投融資服務,累計投資項目20余個,成功上市1個,幫助300余家中小企業成功融資。
大集團推動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融通發展成效顯現,長虹被授予國家“兩業融合”發展試點單位、四川省首批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等榮譽稱號。
可以看到,“產業報國”不是一句口號,長虹用實干篤行兌現承諾,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努力鍛造一個“全球領先的物聯網科技企業集團”。
編輯:李志 校對:郭成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