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綿陽”新聞發布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實施“生態美市”戰略為抓手,用實際行動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過去十年,綿陽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成效如何?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委、市林業局負責人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打贏藍天保衛戰
“十四五”期間,我市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實現大氣環境質量目標有哪些重要舉措?
我市以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深化重點區域聯防聯控聯治,以“四大結構調整”“三大源整治”為重點,實施企業污染治理精準幫扶行動,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持續向好。
為持續推進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標改善,我市以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為主線,加強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治理,強化差異化、精細化協同管控,強化重度污染天氣應對,持續開展春夏季臭氧和秋冬季PM2.5污染防治攻堅行動。
在深化工業源治理方面,我市做好落后產能淘汰和“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并推進水泥、玻璃行業開展脫硫、脫硝、除塵設施自動化技術改造升級。
我市還提升科技治污能力,運用大氣監測微站、組分站、顆粒物和揮發性有機物走航車動態監測大氣污染情況,鎖定問題點位和區域,利用大氣污染防治智慧識別分析系統,對大氣環境污染適時監測監控,發現問題及時通過快反指揮平臺調度處置,并運用科技手段督促企業嚴格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
污水處理提標升級水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近年來,我市在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全市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水體優良比例連續五年達到了100%,總體趨勢穩中向好。
據了解,全市實現了鎮鄉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累計形成日處理能力12.77萬噸,建制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下一步,我市將重點加大污水收集管網的建設。市住建委計劃結合城市改造,加大老城區、老舊小區、城郊接合部等污水管網改造的力度,完善污水收集系統,努力實現污水應收盡收的目標。
在鄉鎮污水收集處理上,我市將加強管網配套建設。市住建委將以新一輪“三推”建設為契機,推動項目的落地落實,重點針對污水收集效率較低的場鎮,加快建制鎮場鎮生活污水管網配套建設,完善“毛細血管”,盡快補齊短板,大力提升污水收集率與處理率。
保護生物多樣性共建和諧共生美麗家園
綿陽如何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自然保護地面積不斷拓展。近十年來,我市新建大熊貓國家公園、三江湖國家濕地公園等自然保護地6個,全市各類自然保護地總數達到38個,總面積達到5688.33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8.09%。
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全市共設置各類專兼職護林員5968名,38個自然保護地共配備事業管理人員420名,布設巡護樣線4200余條,常態化開展“清網、清套、清夾”專項行動,累計清除各類非法獵捕工具950件。
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顯著增加。目前我市共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60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9種。相較于十年前,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由全國三調時的346只增加到全國四調時的418只,總數位居全國市州第一位;珍稀瀕危植物距瓣尾囊草種群數量從十年前的約2000株增加到4800余株;消失多年的中華秋沙鴨、雪豹等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重新在我市被發現記錄。
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提升。2016年以來,我市連續7年開展大規模綠化綿州行動,深入實施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等項目,全市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天藍、地綠、水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進一步形成。(綿報融媒記者 黃小芹 胥江 文婷 唐顯枚)
編輯:李志 校對:郭成 審核: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