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鄉鎮唱“主角” 環境大變樣
我市生態環境治理機制試點“試”出新成效
綿陽新聞網訊 牛奶瓶(盒)1公斤可兌換100積分,50積分可換一支鉛筆,2000積分換一把雨傘,積分最高的還可換一臺49英寸彩電……在三臺縣蘆溪鎮涪城村,村民們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把自家的垃圾收集起來,然后到村委會的垃圾兌換超市進行兌換。
這是涪城村探索基層生態環境治理的新路徑,用垃圾兌換積分,積分換商品,“兌換”出美麗鄉村。
涪城村垃圾亂丟、污水亂倒現象一度比較突出。去年,涪城村所在的蘆溪鎮被列為我市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完善鄉鎮生態環境治理機制試點鄉鎮,涪城村的改變也由此開始。村里建立起生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四級網格監管體系,盡最大努力調動村民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垃圾兌換積分制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
據了解,三臺研究制定出《三臺縣鄉鎮黨委、政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十條,將9項“該管、能管、可管”的行政權力明確授權鄉鎮,明確規定鄉鎮黨委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和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清晰界定工作任務和要求,推動鄉鎮由生態環保工作“配角”變“主角”。
三臺縣建中鎮整合公益性崗位,用于抓好轄區生態環境常態化治理、開展“千村整治,萬村評比”活動,引導群眾主動參與整治;古井鎮凱江村創新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按照“一個站點、二輪分類、三個隊伍、四可原則、五項制度”原則,讓全村生活垃圾不落地,實現“庭院凈、村容新、成本低、效能高”的新突破;靈興鎮聘請社會監督員,監督村組干部群眾共同履行環保義務,建立垃圾臨時中轉站和購買第三方社會化服務,完善了“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轉運體系……
各試點鄉鎮通過在進一步理順基層工作機制、構建基層責任體系、夯實基層監管督查等方面做出了大量探索和努力,基層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體制日趨完善,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
目前,三臺已創新梳理鄉鎮(街道)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責任清單,這在全省都有率先的示范作用。該縣383個村已全覆蓋配備農村保潔員5481人,175個村建立了垃圾收付費制度,211個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衛生廁所普及率達68%。
市生態環境委員會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完善鄉鎮生態環境治理機制,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抓手。接下來,將吸納好三臺縣試點鄉鎮的成功經驗,在全市范圍內深入推進該項工作,讓鄉鎮、村組成為生態環境治理的主力軍,守護好綠水青山。(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尹秦)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