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群山
縱觀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科學認識、評價和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汲取這些寶貴歷史經驗,從而更好地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但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并非意味著就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因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并非簡單的二元對立關系,相反兩者之間存在許多相通、相融和互補之處。正因為如此,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土壤之中,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又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為指導,提出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古為今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方法論原則,科學認識、評價和對待傳統文化,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與發展,實現了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的階級性與繼承性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也就是說,在階級社會里文化不可避免地打上階級的烙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時代的文化”。然而,文化也具有可繼承性特點。毛澤東指出,封建時代的文化并非都是封建主義的東西,有人民的東西,有反封建的東西。“剝削階級當著還能代表群眾的時候,能夠說出若干真理”。因此,建設無產階級文化不能割斷歷史文化傳統,必須批判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正如習近平所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片面強調文化的階級性,否定傳統文化的可繼承性,必然導致文化上的虛無主義。片面強調文化的可繼承性,否定文化的階級性,則容易陷入文化上的復古主義深淵。
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關系。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時代性。文化在一定空間中的存在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表現出民族性特征。文化在一定時間中的存在形成了不同時代的文化,表現出時代性特點。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局限性在于,他們在學習和引進西方先進文化過程中只辨文化的時代性不辨文化的民族性,最終導致民族文化的失落。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高揚文化的民族性,將現代化與民族化相并列作為中國文化轉型與發展的雙重目標,強調新民主主義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文化,逐漸開辟了一條受壓迫民族和國家民族文化建設的新道路。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很快又提出“努力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目標。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正確認識和處理傳統精英文化與世俗文化關系。中國傳統文化既包括諸子百家等精英層面的文化,也包括植根日常生活領域的世俗文化。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歷史發展中一方面高度重視挖掘梳理闡釋傳統精英文化,做到古為今用,同時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在民間社會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摒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從而有力地支撐和推動了傳統文化的轉型與發展。(作者為西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