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城
采訪地點:
中國“兩彈城”(“兩彈一星”梓潼紀念館)
紅色記憶:
中國“兩彈城”即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舊址,位于梓潼縣城南,曾經是我國核武器研發的重要基地。現在是“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國“兩彈城”位于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城南長卿鎮,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舊址,建于上世紀60年代后期,占地1000余畝,曾今是我國核武器研發的重要基地,我國總共進行的45次核試驗中,有22次在這里完成。中國“兩彈城”是“兩彈一星”精神的重要搖籃,鄧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亞、陳能寬等9位“兩彈一星”元勛、16位院士、2萬余名科研工作者當年在梓潼“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在“兩彈一星”事業的艱辛歷程中留下無數紅色事跡。如今,“兩彈城”已完成了歷史使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2013年對外開放以來,共接待中外游客500余萬人次,接待游客團隊近5000余場。先后被授予“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等多項稱號。
重溫入黨誓詞
見證歷史“現場” 感受愛黨愛國情懷
20世紀60年代,面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中央決定開展大規模的三線建設。1969年底,依照“靠山、隱蔽、進洞”的三線建設精神,中國核武器研制從青海遷至梓潼長卿山下。這就是現在的中國“兩彈城”。
中國“兩彈城”現存修建于60年代中期的建筑物167棟,有保留完整、彌足珍貴的大禮堂、辦公樓、檔案館、模型廳、情報中心、鄧稼先舊居、“小白宮”、將軍樓和800余米的防空戰備洞等建筑及大批具有歷史特性的宣傳標語,有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防科學家的題詞石碑70余塊。中國“兩彈城”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列入全國100大文物新發現之列,是全國唯一、不可復制的紅色旅游文化資源。2013年,梓潼縣委縣政府加大對基地的保護與開發,先后投資4000余萬元,新建成“兩館一通道”,使基地建設上檔升級。目前,陳列館設施完善、綠樹成蔭、環境優美,已成為集瞻仰紀念、保密教育、懷舊體驗、紅色旅游、拓展訓練、會議培訓為一體的綜合性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了祖國的核武器事業,鄧稼先在這里隱姓埋名工作了28年,在梓潼度過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14年。1985年7月30日,鄧稼先被確診為直腸癌晚期,在生命彌留之際,他曾說:“假如生命終結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在“兩彈城”王淦昌的舊居中,至今保存著一個行李箱,上面寫著“王京”兩個字。關于這個名字的秘密,曾經隱藏了17年之久。曾享譽世界物理界的他“以身許國”,一生三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1961年王淦昌調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由于他在國際科學界享有很高聲譽,他隱姓埋名17年,改名“王京”投身科研工作,直到1978年才被解密。
鄧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亞、陳能寬等9位“兩彈一星”元勛、16位院士、2萬余名科研工作者當年在梓潼隱姓埋名,以身報國,在“兩彈一星”事業的艱辛歷程中留下無數紅色奮斗足跡。
王淦昌的行李箱
探尋奮斗足跡 重溫“兩彈一星”精神
在被稱為“精英門”的正大門上方,“兩彈城”三個紅色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門柱上刻著“紅云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后,二代輕舟已過橋。”這是1984年第二代核武器試驗取得成功后,時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鄧稼先滿懷豪情寫下的詩句。
往“兩彈城”內行進,一條條標語、一幅幅老照片,保存完好的大禮堂、將軍樓、鄧稼先舊居、戰備防空洞遺址等,給那段充滿“硝煙”的紅色歲月平添了幾分厚重感。
“兩彈城”內,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這是我國第一顆核航彈的模型,長3米、直徑1.5米左右,后面就是它爆炸時產生的蘑菇云。”正在“兩彈歷程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學生們一邊聽一邊認真記錄。館內利用聲、光、電等手段,通過實物、模型、影像資料和場景復原,向參觀者展現了“兩彈”研制工作的艱辛。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里目前存有2萬多份圖片資料、500多萬字的文字資料、3000余件實物。“兩彈城”自對外開放以來,共接待中外游客500余萬人次,接待游客團隊近5000余場。
鄧稼先舊居位于“將軍樓”的正對面,二室一廳的平房前后,是一片香樟和梧桐林,屋里仍保留著當年原貌:臥室里僅有一排書柜、一個鐵架床、一個普通衣柜;辦公室里有一張辦公桌、一把藤椅、兩個單人布沙發、一個小茶幾,那臺手搖式計算機和鐵皮柜仿佛無聲地“訴說”著往昔的科研工作者的艱辛。簡樸居室的墻上掛著珍貴的歷史資料照片和鄧稼先的手稿復印件,讓人感受當時工作的艱苦。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在彌留之際仍不忘國防建設,囑咐要在尖端武器研發方面努力:“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在鄧稼先塑像前,每天都有參觀者前來敬獻花籃、駐足悼念。“學習‘兩彈一星’精神,不僅要學習前輩們的高潔品格,我們年輕一代黨員干部更應學習他們的家國情懷,立足于本職努力工作,力爭做出不凡的成績。”剛參加完紀念儀式的一名黨員對記者說。
2015年8月,中國“兩彈城”被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命名授牌為“四川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長卿山下長卿鎮,是中國“兩彈城”發展變遷的“見證者”。近年來,長卿鎮在發展中弘揚“兩彈一星”精神,聚焦產業發展、民生民利和城鄉融合,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據長卿鎮組織宣傳委員賈燕燕介紹,2020年,長卿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23億元,同比增長7.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增長9.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30萬元,老百姓生活發生了可喜變化。
防空戰備洞
記者手記
歷史將永遠記住他們
行走在“兩彈城”的林間小道,看著一排排紅磚建筑,走過先輩們曾經走過的小石路,思緒仿佛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為打破核大國的訛詐與壟斷,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在物質技術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克服種種困難,突破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取得了中華民族為之自豪的偉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如今,“兩彈城”作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常年開設專題黨課。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進一步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從2021年1月起“兩彈城”又在微信公眾號推出了微黨課,方便干部群眾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黨史國史,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兩彈城已經成為紅色教育基地,每天有很多人前來緬懷這些令人敬佩的科學家們,這里也成為學生們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地方,鮮活的生命力給這里重新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然而,有多少人知道,這里在多年以前,還是一處神秘的地方。
當年,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大批歸國精英與國內科技骨干,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奔赴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制第一線。在這里,艱苦的條件沒有限制他們的想象力;與世隔絕的環境也沒有限制他們殫精竭慮為國防未來布局的戰略眼光;核訛詐、核威脅,更加堅定了他們把智慧、熱血、青春,甚至生命獻給祖國的決心。
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扎根荒原大漠、駐守密林深山,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鑄就了“兩彈一星”精神,挺起了中華民族的鋼鐵脊梁。這里如今已褪去昔日神秘的面紗,成為紅色旅游景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曾經在此工作的幾代科研工作者已離去或逝去,但歷史的天空將永遠鐫刻他們的名字!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胥江 何安安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