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袁詩蕘革命事跡
采訪地點:
鹽亭縣袁詩蕘烈士紀念館
紅色記憶:
袁詩蕘,四川馬克思主義宣傳鼓動家
有的人一生雖然短暫,但英名傳頌千秋,光輝形象永留人間,比如四川馬克思主義宣傳鼓動家袁詩蕘。
學黨史,知黨恩,跟黨走。自黨史學習教育以來,一批批干部群眾走進位于鹽亭縣岐伯鎮的袁詩蕘烈士紀念園,緬懷革命先烈,接受精神洗禮,追尋紅色記憶,筑牢信仰之基。
這里莊嚴肅穆、氣勢恢宏,這里墓周柏樹蔥郁、山坡植被茂盛,這里是綿陽市黨性教育基地和黨史教育基地。
袁詩蕘烈士墓
追憶紅色故事 傳承革命精神
袁詩蕘烈士是杰出的革命宣傳鼓動家,四川大地上,到處都留下了他為革命而奔走的足跡。他是四川學生運動的著名領袖,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先驅。他領導過四川“五四”運動,創辦系列進步刊物,推動了四川教育事業發展,培育了一大批優秀革命青年。
時光,總是在一些特殊的節點,印刻一段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1897年5月,袁詩蕘出生于鹽亭縣岐伯鎮龍顧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18歲考進遂寧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后來,他投筆從戎,融入革命浪潮,成為一名反袁戰士。1917年,袁詩蕘考入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學校,其刻苦用功,享譽校園。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的風暴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當“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成都,袁詩蕘在食堂向同學們宣讀了川報上的有關報道,大家激情滿懷,熱烈討論,食堂立刻變成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的會場。
為了做好四川馬克思主義宣傳鼓動工作,袁詩蕘于1920年5月23日創辦了四川學生聯合會的機關報《四川學生潮》。《四川學生潮》旗幟鮮明,風靡一時,影響遠在其他進步刊物之上,尤其是袁詩蕘的文章,筆鋒犀利,直指反動營壘。
1925年,袁詩蕘回鹽亭縣擔任教育局長。他創辦了國民師范學校和初級中學,親自兼任校長。為廣泛宣傳革命精神,袁詩蕘辦起了油印刊物《牖覺報》。文體采用白話文和順口溜,內容針對現實,反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苛捐雜稅和土豪劣紳,報紙張貼在茶館酒肆、城郊路口,并在城鄉各場散發,起到了很大的宣傳作用。
1927年3月,袁詩蕘來到潼川(即三臺),積極宣傳馬列主義,為三臺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播下了革命種子。1927年秋,中共四川省委調袁詩蕘到成都擔任中共川西特委委員兼宣傳部長,袁詩蕘的公開身份是成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務主任,他把講臺當作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1928年2月,袁詩蕘英勇就義,年僅30歲。
在袁詩蕘等革命烈士的精神鼓舞下,鹽亭革命者前赴后繼開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動。袁詩蕘烈士紀念館內,為鹽亭革命和建設赴湯蹈火的300余名烈士的名字赫然在目。
袁詩蕘烈士紀念館
銘記光輝歷史 見證發展變化
袁詩蕘烈士紀念園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由烈士墓、烈士母親墓、紀念碑、宣誓墻、紀念館、摩崖石刻和400米步游道等組成。
走進200平方米的袁詩蕘烈士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袁詩蕘烈士的雕像,從雕像可以看出他眉宇間的浩然正氣、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而腳下的時間軸,就是袁詩蕘30年的人生足跡,跟著“軌跡”回顧烈士曾經的崢嶸歲月,感受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精神力量。
整個紀念館分為5個篇章,分別講述袁詩蕘烈士少年時期和虛心求學的故事、大學時代和領導學運的點滴、激烈的革命斗爭、面對死亡依然堅守信仰、不懈斗爭等。最后,講述英雄的鹽亭兒女為今日美好鹽亭所作出的犧牲,同時呈現鹽亭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的繁榮與成就。
在我市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不少干部群眾走進袁詩蕘烈士紀念園緬懷革命先烈,接受精神洗禮。在烈士紀念碑前,來自市農科院的黨員們整齊列隊,向烈士雕像鞠躬、默哀,重溫入黨誓詞。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參觀烈士紀念館,看物件、拍圖片、聽解說,全方位了解烈士生平。
“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瞻仰袁詩蕘烈士,他堅定信念,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值得我們尊重和永遠學習。”市農科院黨委書記劉宗勇說,“我們要學習先烈們執著追求的革命精神,并將這種精神用于工作中,堅守科技報國初心,聚焦科技創新、人才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等,為全面建設中國科技城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綿陽作出新貢獻。”
紀念園外不遠處,岐伯鎮龍顧村村民謝斌修建了一棟房子,開了農家樂和超市,為到紀念園的參觀者和周邊村民提供方便。“我們在紀念園附近,耳濡目染,也受到了袁詩蕘烈士精神的熏陶,希望能為家鄉發展做些貢獻。”謝斌告訴記者。
說起這些年村鎮的發展變化,在龍顧村生活了70多年的袁思靜感觸頗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們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袁思靜說,“特別是現在的交通簡直方便得很,車子都能直接開到家門口,村里產業也發展得越來越好,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袁詩蕘書寫的《龍顧井記》
記者手記
紅色精神激勵后人奮勇向前
沿著一條條蜿蜒的山路徑直而上,便進入鹽亭縣岐伯鎮境內,在一片參天柏樹掩映下,袁詩蕘烈士紀念園顯得莊重肅穆。
這里已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片紅色熱土,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精神。
“龍顧井記”石刻、袁詩蕘烈士故居、古廊橋……在岐伯鎮,一個個革命遺跡和歷史文物彰顯著古老文化,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精神激勵著鹽亭兒女擔當作為開拓創新,也激勵著不少參觀者奮勇向前,大家紛紛表示,要以先烈的英雄事跡為榜樣,銘記歷史,不斷激發愛國激情,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工作中。
“岐伯鎮是鹽亭中藥材種植大鎮,這里具有得天獨厚的中藥材種植環境,種植了很多原生藥材。”岐伯鎮干部告訴記者,四川省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在這里建立了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
依托岐伯中醫藥文化資源,充分利用各項政策,岐伯鎮采取“公司+合作社+黨支部+農戶”模式,引進經營主體發展桔梗、丹參、吳茱萸、白芷、天冬、艾葉等中藥材種植,并不斷擴大種植規模,中藥材產業發展穩中有進。去年,累計中藥材種植面積達3000余畝,產值1355.3萬元。
在當地舉辦的文旅活動中,村民們忙著展示自家優質的中藥材,吸引各方客商紛至沓來,感受岐伯鎮的中醫藥文化,推動鄉村旅游產業蓬勃發展。
鹽亭是“醫圣”岐伯的故里,擁有厚重的中醫藥文化底蘊和悠久的中醫藥歷史,境內野生中藥材種類達1700余種,素有“天然藥谷”之稱。
這些年,深入實施“產業興鹽”戰略的鹽亭,項目投資高歌猛進,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鄉建設突飛猛進,民生福祉節節攀升。
(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劉毅 黃小芹 任明勇 文/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