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保法》)將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昨天“2021年民生訪談”欄目中,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根據新修訂的《未保法》,《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也將修訂,由此厘清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的堵點,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體系,為未成年人筑起安全屏障。
在原先基礎上增加近萬字內容,線上線下全覆蓋
新修訂的《未保法》在原先基礎上增加近1萬字內容。在現有“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基礎上,新增“政府保護”“網絡保護”。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空間逐漸成為未成年人成長的“第二空間”,網絡霸凌等一系列犯罪行為也容易在這一新興空間內滋生,但在傳統教育體系中,家長、學校教育往往“鞭長莫及”。增設“網絡保護”,有助于實現對未成年人線上線下的全方位保護。
未成年人保護,政府有“兜底”責任。新修訂的《未保法》明確,政府應當建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細化相關部門職責,并對國家監護制度作出詳細規定。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認為,這有助于構建全面、系統、科學的未成年人保護體系。
明確“六個有”,從源頭保護關愛未成年人
今年2月,根據上位法相關要求,上海重新明確了“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的組成。其中,“市未成年人保護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
在指導各區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上海還明確“六個有”的具體要求——有工作機制、有保護機構、有人員支撐、有經費保障、有工作網絡、有法律工作者參與。特別是針對涉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容易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突發事件,將進一步完善應急響應機制。民政部門還將研究如何從源頭上關愛保護未成年人。譬如,加強學生心理危機防范,全覆蓋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推進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現未成年人健康快樂成長。
建立專家庫、資源庫、社工庫等,健全社會支持
未成年人保護同樣是一項系統工程,尤其需要社會各方積極參與。
80后青年趙子正,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梅園三村居民區書記,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兒童主任。2年前,多部門聯合制定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由此,在基層從事兒童福利、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社區干部和志愿者們有了統一稱呼——兒童督導員、兒童主任。
截至目前,上海活躍著253名兒童督導員、6204名兒童主任,不僅在社區一線察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符合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政策的兒童及家庭,及時幫助接駁相關政策、申請救助。一張覆蓋市、區、街鎮、居村4級的困境兒童保護工作網絡逐漸形成。
據透露,上海將積極調動慈善、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等力量,建立社會廣泛參與的支持體系。譬如,建立未保專家庫、社會資源庫、法務資源庫、專業社工庫4方面社會支持系統,有力支撐未保工作。(記者 王嘉旖)
編輯: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