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北武漢的我國首家綜合性橋梁博物館展廳內,存放著一套鉚釘風槍。雖然久經歲月洗禮,但通過它依舊可見那段建設大軍篳路藍縷、奮力實現“天塹變通途”的歷史。
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的武漢長江大橋,是我國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梁。1955年9月1日,大橋正式開工建設,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戰和科技攻關,武漢長江大橋于1957年9月25日建成。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一名句,正是對武漢長江大橋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
步入中鐵大橋局橋梁博物館,武漢長江大橋建設再現展示區內的各種實物、圖片,讓參觀者仿佛置身于當年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中。鉚釘風槍上斑駁點點的金屬銹跡,承載著那段火熱歲月的記憶。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建造長江大橋的議案,后來成為新中國“一五”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在“集全國優秀人才,建長江第一大橋”的動員令下,各地優秀橋梁專家、技術人員匯聚武漢,舉全國之力修建武漢長江大橋。
從1950年開始籌備,到1955年9月1日正式開工,大橋的籌建、準備歷時5年,建設過程更是精益求精。
“大橋鋼梁架設時需要利用一項熱鉚技術,將鉚釘加熱至1000多攝氏度,由幾名工人配合完成喂釘、穿孔、鉚合等步驟,將鋼梁和鋼板牢固地結合起來。”橋梁博物館館長成莉玲介紹,1956年6月,大橋鋼梁鉚了兩個月后,工人發現有的鉚釘不能全部填滿眼孔,有松動。施工單位進行現場試驗證實了這一缺陷,當即決定,在鉚釘施工問題沒有解決前停止鉚釘鉚合和鋼梁拼接。直至解決鋼梁鉚合問題、實現鉚釘完全填滿眼孔后,工程才重新啟動。
“如果有一個鉚釘松動了,就會因為受力不均勻引起連鎖反應,橋梁可能很快就會出現質量問題。”回顧這段往事,中鐵大橋局原副總工程師趙煜澄說,大橋建造的首要前提是質量與安全,“建設萬里長江第一橋,必須堅持‘百年大計’。”
60多年來,歷經風雨滄桑的武漢長江大橋,巍然立于大江之上,經受住了多次洪水等自然災害和碰撞事故帶來的考驗。
“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橋梁建設的第一座里程碑。”中鐵大橋局黨委書記、董事長文武松介紹,這座大橋拉開了中國現代化橋梁建設的序幕,截至2020年底,中鐵大橋局在國內外設計建造了3000余座大橋,總里程3600余公里,先后在越南、南非、摩洛哥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承建了40余個項目。
“中國橋梁已經成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展現著中國創造的亮麗風采。”文武松說。(新華社武漢4月27日電)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