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別山,高聳綿延,春意盎然。走進佛子嶺水庫展館,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水輪發電機組轉輪。自上世紀90年代“退役”以來,它一直靜靜陳列于此。
1954年,這個由哈爾濱電機廠生產的新中國第一臺10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轉輪,被安裝在佛子嶺水庫大壩上,當年11月大壩順利運行。自此,這個轉輪便與“新中國第一壩”一起,守護著淮河流域的百姓。
時間回到1950年夏,淮河流域發生大洪水,堤壩潰漫、房屋被毀。
1951年4月,由6人組成的淮河地質隊攀崖涉溪,希望能夠在這片“紅土地”上找尋到一個“坐標”——修建水庫、攔蓄洪水。淮河成為新中國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蓄泄兼籌”是當時的治淮方針。“蓄”,首先就要在淮河上游山谷修建水庫。
東經116.2度,北緯31.3度——在淮河流域地質圖上,這個位于安徽省霍山縣大別山區東淠河上的坐標被圈出。1952年,“新中國第一壩”佛子嶺水庫大壩正式開建。
建設一座什么樣的大壩?時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淮委工程部部長的汪胡楨心里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鋼筋混凝土連拱壩。水利部淮委原副主任譚福甲說,當時包括茅以升、錢令希在內等多位水利、建筑和地質專家齊聚佛子嶺,經過比較論證,修建連拱壩成為共識。
據統計,參與佛子嶺水庫建設的人員中,先后產生了4位兩院院士以及一大批專家和優秀水利工作者,成為后來的三門峽、丹江口、葛洲壩等水利工程建設的骨干。
1954年,隨著最后1立方米混凝土澆筑到壩頂,這座長510米、凈高74.4米的新中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橫亙在佛子嶺兩山之間。“這座大壩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個發揮巨大作用的治淮工程,在治淮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譚福甲說。
蓄滯流量超過5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240多次;年供水量超1.5億立方米;與響洪甸水庫聯合調度,灌溉農田660萬畝;累計發電80余億千瓦時,創綜合經濟和社會效益600多億元……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集中力量修建的治理淮河、荊江分洪、黃河下游防洪工程等骨干項目,初步改變了舊中國江河堤岸年久失修、水患頻繁的狀況,發揮了巨大功效。
“如今,淮河流域已基本形成防洪除澇減災體系,在行蓄洪區充分運用的情況下,可防御流域性大洪水。”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劉冬順說,治淮人發揚大別山革命老區的奮斗精神,全力推進新發展階段淮河保護治理取得新成效,努力把淮河打造成為造福流域人民的幸福河。
(新華社合肥4月25日電)
編輯: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