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展區,陳列著一段傷痕累累、有著50多處接頭的電話線,記載著一段崢嶸歲月。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上甘嶺戰役,歷時43天,中國人民志愿軍浴血奮戰,陣地多次失而復得,終于粉碎了敵人進攻。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宣傳教育室常穎舒的講解中,那段烽火歲月展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無線通訊設備嚴重不足,負責布設和保障有線通訊的電話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金耳世,中國人民志愿軍電話兵。上甘嶺戰役打響后,金耳世所在的連隊擔負著壓制敵人炮火、支援前線步兵堅守兩個高地的重任。
1952年10月19日凌晨,敵人集中火力向志愿軍陣地實施猛烈轟炸。正當志愿軍炮兵第20團接到“準備開炮”的指令時,受話器突然沒了聲音,電話線又被炸斷了。
金耳世背著單機,拿著接線鉗,帶著戰友李昌友向外奔去。團指揮所焦急等待著炮火支援,不一會兒,電話里又清晰地傳來指揮部的聲音:“開炮!”一發發炮彈旋即在敵營炸響。
戰斗中,金耳世的左膝蓋被炸斷,僅剩一根筋連著大腿,他強忍著劇痛,拖著斷腿,用兩只手肘撐在地上爬行。在彈片橫飛的山溝里,他爬行20余米,一連接通了3個被炸斷的電話線頭。當戰斗結束,戰友們發現金耳世時,他正一手捏著電話線,一手拿著接線鉗,昏迷在第三個接線處。在他身后,沿著電話線是一條20多米的血路。
戰友們含淚將金耳世抬上擔架,還聽見他緩緩地說:“接的……線……都通了嗎?”這句話成了金耳世的遺言。因流血過多,他在上甘嶺永遠地閉上了雙眼。志愿軍領導機關追授金耳世“特等功臣”的榮譽稱號。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像金耳世這樣的英雄還有很多:和金耳世一起執行任務的李昌友,用身體當作“電話線”讓通訊得以暢通的牛保才……他們用生命守護電話線等通訊工具,為贏得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舍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第15軍的《抗美援朝戰爭戰史》中這樣記載。
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先后涌現出6100多個英雄集體,30余萬英雄模范和功臣。(新華社北京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