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門診大廳的自助掛號交費機
鄉鎮衛生院開展醫療培訓
家庭醫生上門為居民服務
“醫共體”讓城鄉居民共享優質醫療
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不斷提升、智慧醫療便民服務體系提檔升級、醫共體建設力度持續增強、全區常住人口家庭醫生簽約續約率83.7%……一幅幅充滿生機與活力、惠及民生的衛生健康畫卷在涪城大地徐徐鋪開。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近年來,涪城區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全面夯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體系也步履鏗鏘地朝這一方向前行,加強城鄉“醫共體”建設、全民簽約“家庭醫生”服務、創新“智慧健康”服務……衛生事業發展擲地有聲。
□楊海燕 涪宣供圖
城鄉“醫共體”
優質醫療到家
走進楊家鎮衛生院,婦產科、口腔科、中醫科、肛腸科……各類科室一應俱全。
在中醫科,來自市腫瘤醫院的醫師楊婷正在為患有骨質增生的謝承鳳進行微波熱療治療。“以前做這個治療要去城里,來回要花掉大半天時間。現在方便多了,幾步路就過來了,而且還是城里大醫院的醫生為我們診治。”患者謝承鳳開心地說。
患者的滿意是涪城區推進城鄉“醫共體”建設成果的最好印證。自去年9月以來,涪城區通過以城帶鄉的發展模式,建立城、鎮、村“三位一體”的聯動服務機制,讓城區公立醫院與鄉鎮衛生院“牽手”,實現“人才互動、雙向轉診、科室共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鄉村,讓鄉村百姓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現在綿陽市腫瘤醫院定時會安排醫學專家到我們這里進行坐診、講課、培訓和查房。衛生院也外派內科、外科、中醫科、彩超、放射等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到腫瘤醫院進修,進一步提升專業技術水平。”據楊家鎮衛生院副院長周光介紹,“自從兩家醫院達成共建關系后,衛生院綜合素質逐步增強,滿足了患者就地就近就醫。”
據了解,目前市人民醫院等5家區級公立醫院與吳家鎮等5個鎮衛生院結對共建科室8個、培育專業團隊6個,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穩步有序流入鄉村,初步構建起30分鐘鄉村健康醫療服務圈,基本實現了“小病不出鎮、大病不出區”,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高。
簽約“家庭醫生”
普惠城鄉居民
冬日里,暖暖的陽光照射在涪城大地。在石塘街道古井社區居民陳龍善大爺家中,石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團隊如期上門為他檢查身體。
今年64歲的陳大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以前是醫院的“常客”。“沒想到我活了60多年,居然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陳大爺笑呵呵地告訴記者,自從簽約了“家庭醫生”,醫生會定期上門服務,也減少了自己到醫院的次數。
在涪城,類似于陳大爺一樣,簽約了“家庭醫生”的居民早已不是個案。據了解,截至今年10月底,全區常住人口簽約續約率達到83.7%。如今,在家中坐享“星級”醫療服務,已經成為涪城群眾特有的幸福。
“我們衛生服務中心現有家庭醫生團隊14個,為轄區4.7萬余名群眾提供了簽約服務,主要簽約對象有老年人、殘疾人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石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胥兵介紹,“我們每周都會定時下鄉為群眾提供慢病隨訪、健康管理等服務。”
據了解,涪城區的“家庭醫生服務”采用團隊服務模式,為簽約居民提供基本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簽約醫生團隊根據服務能力和簽約居民需求,合理設定包含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在內的基礎性簽約服務包,主要包括建立電子健康檔案,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咨詢體檢,老人保健指導,孕產婦健康管理,轉診綠色通道等服務內容。
“智慧健康”服務
便利千家萬戶
走進位于城區的綿陽市人民醫院,在門診大廳里,市民李梅正在自助掛號機前操作,動作嫻熟。李梅告訴記者,她早上在手機上約號,下午3點到醫院取號、就診、繳費……“整個過程基本不超過1小時。”
為李梅帶來高效便捷的就醫體驗,是涪城區全力推動“互聯網+健康”的結果。近年來,涪城區推進衛生健康信息化工作,全面開展全民智慧健康便民惠民服務,破解百姓“最后一公里”看病難、看病繁等難題。
“目前,全區5家縣級醫院均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市民可以通過公眾號實現分時段預約診療、查檢報告、移動支付等線上服務。
與此同時,為避免居民“看病忘帶卡”“結算報銷兩頭跑”的困境,涪城區還開啟了“互聯網+”醫療結算服務。
據了解,目前,涪城區139家定點醫療機構、384家定點藥店已經正式上線醫保電子憑證,所有激活醫保電子憑證的參保人員在定點機構就醫購藥時,只需要刷二維碼就可以輕松完成結算。
“我們將醫保結算系統內嵌到基層系統,成功實現門診、住院結算報銷一次性辦理。同時還打通醫保跨省結算接口,實現了省內門診患者直接報賬,住院患者跨省直報,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腿’。”涪城區衛健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編輯: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