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圍繞基層治理、矛盾多元化解、社會治安防控、住房保障、城鄉社會救助、養老服務6個方面持續發力——
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
綿陽新聞網訊 社會體制改革涉及面多為民生領域,是與群眾利益直接相關的“身邊事”。“十三五”期間,我市扎實推進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格局,各項改革舉措取得新進展和新突破,為加快推進綿陽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從2020年的數據就可以看出“端倪”:由市委政法委牽頭負責的社會體制改革專項小組共承擔改革任務19項,包括專項改革實施方案推進實施任務6項、重大改革試點10個等。截至目前,所有改革任務無推進滯后事項,按照時序進度積極有序全面推進。
不僅僅是去年,“十三五”期間,我市圍繞“著力健全基層治理體系、著力健全矛盾多元化解體系、著力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著力健全住房保障體系、著力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著力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體系”6個方面持續發力,改革下深水,全力推進我市社會體制改革各項工作順利圓滿實施,不斷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在著力健全基層治理體系方面,我市突出基層黨建“四個引領”,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各方面,構建起“一網兜起區域大小事”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5年來,全市通過實施基層黨建“3+2”書記項目、構建黨員五級示范體系、建立小區黨組織、網格黨組織、“4·3社工日”“社區工匠名人堂”等制度化、長期化活動,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精準服務群眾,贏得廣泛贊譽。
有人就有矛盾,有矛盾就要想法化解。“十三五”期間,我市積極探索創新矛盾糾紛多元共治工作機制,實現了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提檔升級。2017年,我市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實施意見》,同時在市縣鄉三級設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中心”,化解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矛盾和糾紛,為中國科技城建設創造更加安全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2017年,游仙區“1+2+N”(兩所一中心)矛盾糾紛協調聯動化解機制、江油市公安局(派出所110接警處)矛盾糾紛分流聯動化解機制在全省推廣。
一個城市治安好不好,是群眾安全感高不高最直接的體現。結合實際,我市構建起社會面防控網、社區(鄉村)防控網、重點行業和人員防控網、重點單位防控網、信息網絡防控網、科技防控網、人民防線防控網等7張治安防控網,整合專業力量與社會力量,統籌人防、技防、物防等防控手段,有力服務和保障了全市社會治安大局持續平安穩定。
安居,是群眾最關注的大事、要事。5年來,我市先后制定出臺《關于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意見》《綿陽市經濟適用住房管理實施細則》等文件,并通過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健全住房公積金制度等手段,突出住房的民生屬性,持續構建“政府保基本、市場保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滿足城鎮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和合理改善需求。僅棚戶區改造一項,2016-2019年,全市實施棚改項目110個,改造各類危舊房棚戶區29028套,約7.3萬棚改居民“出棚入樓”實現安居夢。
2019年底,我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540元/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350元/月,較“十二五”時期都有上漲。這是“著力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最好詮釋。圍繞強化低保兜底扶貧等方面,我市充分發揮低保政策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將33456名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同時,通過持續提高城鄉低保和特困供養標準,健全臨時救助機制等手段,織牢了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最后一道“安全網”。
在“著力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方面,截至2019年底,全市擁有社會福利機構252家,總床位29884張,農村敬老院203所,覆蓋全市所有鄉鎮。下一步,我市還將陸續出臺綿陽市機構養老服務管理規范、綿陽市居家養老服務與績效評估規范等政策,不斷提升養老信息化水平,加快養老服務項目建設,為老年人提供一個溫馨的晚年生活場所,持續提升全市養老服務水平和能力。(綿陽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文宇)
編輯:譚鵬